一、传统分配率法的缺陷分析
- 成本分摊失真
分配率法按单一标准(如产量、工时)分摊制造费用,导致低价产品承担过高成本。例如:
- 低价产品A:销量占比70%,分摊费用38万 × 70% = 26.6万;
- 高价产品B:销量占比30%,分摊费用11.4万。
当A产品售价接近成本线时,销量越高利润越负(如收入325万中A占227.5万,成本287万中A占201万+分摊26.6万,亏损0.1万)。
- 忽视成本动因差异
低价产品通常标准化生产(设备损耗小、人工耗时少),但分配率法仍按产量均摊设备折旧等高额固定成本,造成核算扭曲。
二、优化核算方法:双轨并行策略
方法1:变动成本法(短期决策)
- 步骤拆解
- 分离变动/固定成本:
- 变动成本:原材料(140万)+包装(32万)+计件工资(45万)= 217万;
- 固定成本:折旧(18万)+房租(12万)+管理人员工资(8万)= 38万。
- 计算边际贡献:
- 总收入325万 - 总变动成本217万 = 108万;
- 单件边际贡献 =(产品单价 - 单位变动成本)。
- 盈亏平衡验证:
- 利润 = 108万(总边际贡献) - 38万(固定成本) - 38万(期间费用) = 32万(盈利)。
- 核心价值
低价产品只要满足:单价 > 单位变动成本,就能稀释固定成本(本例每多卖1万件A产品,利润增加5.2万)。
方法2:作业成本法(ABC法,长期优化)
作业中心 | 成本动因 | 低价产品A分摊 |
设备调试 | 调试次数(A仅占10%) | 原分摊26.6万→实际4.3万 |
订单处理 | 订单量(A占65%) | 11.2万→合理匹配 |
质量检验 | 抽检批次(A占15%) | 7.8万→实际1.7万 |
- 效果:A产品总成本从227.6万降至192万,扭亏为盈(利润35万)。
三、管理协同策略
- 产品结构调优
- 降价产品:保留边际贡献>0的低价款(引流);
- 明星产品:主推高边际贡献款(如B产品边际贡献率达45%)。
- 成本精细化控制
- 变动成本:批量采购降低原料价(例:量增15%,单价降8%);
- 固定成本:闲置设备转租赁(年省6万)。
- 定价机制重构
- 低价产品:采用「成本+目标边际贡献」定价(例:单位变动成本18元×1.6倍=28.8元);
- 组合销售:A+B产品套装(提升整体毛利率12%)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