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、核算转变的必要性与底层差异
1. 商贸 vs 制造业的成本逻辑对比
- 商贸模式:仅记录进货成本与销售差价(例:采购商品800元,售950元,毛利150元);
- 制造业模式:需追踪生产全流程成本,包括原材料转化、人工投入、车间费用(例:原材料500元 + 人工210元 + 设备折旧90元 → 产品成本800元)。
转型可行性:完全可行,但需重构核算体系(会计准则允许调整,需在年报附注说明变更原因)。
二、科目调整清单与核心科目功能
1. 新增必备科目及核算范围
科目类别 | 新增科目 | 核算内容 | 示例数据 |
生产成本类 | 生产成本-直接材料 | 原材料耗用(如钢材、电子元件) | 月耗用材料费用174,000元 |
生产成本-直接人工 | 生产线工人工资及社保 | 月工资支出82,500元 | |
制造费用 | 间接成本(设备折旧、水电费、车间租金) | 月分摊费用63,800元 | |
资产类 | 原材料 | 未投入生产的物料库存 | 期初库存356,000元 |
半成品 | 未完工产品价值 | 月末余额124,000元 |
2. 淘汰商贸科目处理
- 删除"库存商品"直接结转 → 拆分至"原材料""半成品""产成品";
- "进货费用"科目废除 → 制造费用归集运输、仓储等成本。
三、五步成本计算流程与公式应用
第一步:直接材料成本归集
- 公式:
当月材料成本 = 期初原材料库存 + 本期采购 - 期末原材料库存
例:期初35万元 + 采购120万元 - 期末28万元 = 127万元
第二步:直接人工与制造费用分配
- 人工分配:按工时比例分摊(生产部工资总额 ÷ 总工时);
单位工时成本 = 生产工资79,000元 ÷ 总工时5,260小时 ≈ 15.02元/小时
- 制造费用分配:可选机器工时或产量基准;
产品A分摊费用 = (产品A机器工时 ÷ 总工时)× 总制造费用
例:产品A工时1,800小时,总费用63,800元 → 分摊21,540元
第三步:在产品成本计算
- 约当产量法(适合连续生产):
在产品成本 = (期初半成品成本 + 本期投入成本)× 完工进度
例:半成品期初12万元,本期投入90万元,完工率60% → 成本值61.2万元
第四步:产成品成本结转
- 公式:
产成品成本 = 生产成本总额 - 期末在产品成本
例:总生产成本288万元 - 在产品42万元 = 产成品246万元
第五步:销售成本匹配
- 沿用商贸逻辑:销售成本 = 期初产成品 + 本期完工 - 期末产成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