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. 三方贸易的基本概念
三方贸易,又称“三角贸易”或“跨境转口贸易”,指交易中涉及三个不同的贸易主体,且付款方、发货方及收货方之间并不完全一致。这种模式在跨境业务和转口贸易中较为常见,比如:
- 境内A公司与境外B公司签订销售合同
- 境外B公司再将货物销售给境外C公司
- 货物直接由A公司发运给C公司
- 由B公司或C公司直接付款给A公司
该模式下,付款人与收货人的不一致会影响单证填报、税务处理及外汇结算。
2. 报关单的关键填写原则
- 收货人栏
- 按照《海关报关单填制规范》,收货人应填写“货物进口到达的实际接收方”。
- 在出口环节,如果货物直接送达境外最终买方(如C公司),报关单收货人应填写C公司信息(包括名称、地址、国家/地区代码)。
- 发货人栏
- 在出口报关单中,发货人通常填写国内出口企业名称(如A公司)。
- 如果是进口报关,则应填写境外发货方。
- 合同协议方
- 在《报关单随附单证》及贸易合同编码部分,应体现合同签订的交易方(可能是中间商B公司)。这有助于与出口收汇银行单证及外汇结算信息一致。
- 付款人信息
- 报关单本身没有单独的付款人栏位,但在外汇收结汇报送单据及税务备案时会涉及付款人。
- 在出口收汇核销单及外汇申报环节,应如实填写实际付款方信息,并确保能够提供背景合同、发票等证明资金流动合法性。
3. 常见三方贸易报关场景
场景一:境内出口,付款方为境外中间商
- A公司(中国)与B公司(境外)签约,B公司付款,货物直接发往境外C公司。
- 报关单收货人:C公司(最终收货方)。
- 合同相对方:B公司(中间商采购企业)。
- 资金流:B公司→A公司。
场景二:境内出口,付款方是最终收货方
- A公司与B公司签约,但B公司仅起中介作用,最终由C公司付款。
- 报关单收货人:C公司。
- 合同相对方:B公司(合同主体),但外汇收款方是C公司。
场景三:转口贸易
- 境内A公司从境外B公司购货并直接转售给境外C公司,货物不进入中国关境。
- 此类不需向中国海关报出口货物,但涉及转口贸易备案、离岸贸易外汇收支等合规处理。
4. 填报注意事项
- 单证一致性:报关单、贸易合同、发票及收汇凭证要保持一致或可溯源解释付款人与收货人的差异。
- 确保贸易真实性:在付款人与收货人不一致时,海关和银行可能会要求补充提供三方合同或背对背合同。
- 税务处理衔接:出口退税申报需以报关单收货人为准,同时与外汇收款信息匹配,避免因信息不一致而被退税部门质疑。
- 编码与国别准确:收货人所属国别代码应与报关单运输信息及目的港一致。
5. 实务建议
- 在合同设计阶段就应确定三方贸易的货物流、资金流路径,并拟定对应的单证方案。
- 若付款方与收货方不同,建议在发票、合同上明确交易流程及三方信息,确保说明“由买方安排直接发货至其客户”的条款,以便海关和外汇管理部门理解。
- 对于长期合作的三方贸易伙伴,可以通过建立固定模板报关单格式和说明文件,减少每笔业务的审核时间。
结论
在三方国际贸易中,报关单收货人应填写最终接收货物的一方,即实际目的地买方;发货人填写出口方信息。付款方虽不在报关单中直接体现,但需在外汇结算与税务申报中真实披露。关键是保持单证链条的完整性和一致性,确保贸易合规与资金顺畅流转。